-
战地摄影第一网红?他骗过了BBC,骗过了主流媒体…最近却被众人扒了个精光
话说,在巴西摄影圈里,有这么一号人物…… 他名叫Eduardo Martins,是全球知名的战地摄影师,长期给BBC、华尔街日报、Vice、半岛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供稿。 他冒着炮火,勇敢地冲到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战区的第一线,拍下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告诉外界战争的可怕…… 他曾经被猛烈的炮火炸得一时耳聋,在加沙地区,有一次还差点死了。朋友们都劝他回来,但Martins不听…… “当战地摄影师是我…...- 0
-
那个发明“左宗棠鸡”的人不在了
上周,一个普通的湖南人在台北去世。 这个人叫彭长贵。你也许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明——左宗棠鸡,你一定知道。 在美国,提起“异乡菜”,除了披萨,再没有哪一道菜可以抢了“左宗棠鸡”的风头。如果说在日本,中华料理约等于麻婆豆腐,在美国,“左宗棠鸡”即是中餐代言人。 实际上,美国人并不知道左宗棠是谁,可他们就是爱这道“左宗棠鸡”。 为了探求这道菜的越洋史,美国纪录片导演Ian Cheney…...- 0
-
保罗·格雷厄姆专栏 | 市井雄心
在所有 Paul Graham 的文章里,这篇 Cities and Ambition 是很特殊的一篇。 我的很多朋友都在不同的场合与地点推荐过这篇文章——他们是媒体人、投资人、科技工作者、电影从业者...等等。这正显示了文章的特殊之处,PG的文章以能强烈唤起创业者的共鸣而著称,但这篇文章影响的范围似乎更广。 里面说,每个城市都在对它的居民们散发着一些讯息。有的地方告诉你,你应该过得舒服一点儿;有…...- 1
-
英国科学家彼得·摩根去世,曾在患渐冻症后将自己改造成“半机械人”
6 月 15 日,世界上第一位“半机械人”、英国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博士去世,享年 64 岁。今年 1 月,DeepTech 曾亲自采访过彼得。以下为采访原文: 如果你听说过游戏《赛博朋克 2077》,那你一定不会对“Cyborg(赛博格)”或者“改造人”感到陌生。游戏中,人人都是半人半机械的“赛博格”,借助功能强大、种类繁多的义肢,可以轻松完成现实世界…...- 0
-
世界上第一个“半机械人”去世,改造自己只为“逆天改命”
2022年6月15日,英国机器人科学家Peter Scott-Morgan(彼得·斯科特-摩根)博士去世,享年64岁。同时引起大家热议的,还有Scott-Morgan博士的特殊身份——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半机械人(cyborg)。 Scott-Morgan在2017年被诊断出渐冻症,当时医生告诉他只剩两年的生命。得知这个消息后,Scott-Morgan没有认命,他决定突破科学极限,把自己变成一个完全的…...- 1
-
孙维,成为“朱令案嫌疑人”之后,海外躲藏的后半生
朱令去世一个月,人们扒出已经改名换姓、修改年龄、定居澳洲的孙维及她的近况。澳大利亚华人自发递交了近4万份请愿书,要求国会驱逐已更名为孙释颜的孙维出境。 澳洲最大媒体头版头条刊登了她的正面近照,并公开了她的居住信息、投资信息和多处豪宅。 这样的情形已不是第一次。朱令中毒近30年来,从毕业到海外定居,孙维的每一步,最终几乎都会被公之于众、被审判,甚至是被请愿驱逐。 公众似乎试图用这样的方法逼她被遣返回…...- 2
-
聊聊清华谷歌工程师杀妻案
十几天前,我从上海来到湾区,这里阴雨连绵。我在飞机上时开了网络,正好看到陈立人杀害妻子于轩一一案席卷网络。下飞机后去了一家火锅店,坐满了中国人,隔壁桌是几名中年男女,像是从大陆刚来的,一个男人大声聊到了“清华”“谷歌”,我心想一定是在说那个案子。 湾区的治安总体还是可以的,或者说,乡下嘛总是比旧金山这类大城市的治安要好许多。虽然也时不时发生财产犯罪,但陌生人入室杀人是罕见的。如果有凶杀案,大概率是…...- 1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1)
2017年,从后台回复的关键词统计,大家最希望我写的前三个案子之一是朱令案。 抱歉,我迟迟没写……拖延的原因之一是,我有点惧怕触碰这类关注度很大、网友情绪激动的案子。如果读者先入为主、主观情绪太强,他们期待读到的就是一篇谴责某凶手、发泄愤怒的文章,而难以接受理性讨论的种种可能性。 这两年几乎在每篇文章后面,都会有催写朱令案的留言。既然答应了,我一直记着这事,现在终于开始了这工作。 我相信朱令的家人…...- 1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2)破案篇
发出上一篇朱令铊中毒案,收到近千条留言(抱歉,每次只能精选100条)。有人告诉我,孙维就是凶手,你的留言中已经有铊党出没;有人说,怎么连你都被贝志诚骗啦?如果他不是凶手,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谎?一个身在美国的作者坚持把吴今案和朱令案合并一起,认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阴谋团体。 有朋友对我说,他几年前发在知乎上的的一篇文章,在我发了朱令案的当晚,点赞量激增。可见大家在读到上篇后,都在主动寻找这个案子的信息。…...- 5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3)人物关系
由于本案的信息至今未对外公布,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予熟悉孙维和朱令的人,希望能说出点什么内幕:譬如朱令周围到底谁可疑。但朱令的民乐团朋友包括她的男友都至今未发声,物化2班的人也在90年代集体保持沉默。 本文主要按照五个问题梳理人物关系: 1、物化2班中发言的人分成哪三派? 2、所谓和朱令交恶的女生是谁? 3、114室这四人内部关系到底如何? 4、朱令的男友可疑吗? 5、谁是2013年寄信给朱令父母的…...- 2
-
没药花园朱令铊中毒案系列(5)2018年新数据解读
第五篇和第六篇加起来有2万多字,考虑到放一篇内实在太长,阅读起来不方便,所以分成两篇。 我在第四篇写到,我认为第一次是多次、小剂量导致的慢性中毒,第二次是大剂量口服导致的急性中毒。这是我在读了很多铊中毒案例,也找了一些论文看以后,根据她的症状判断的。 由于时间所限,上周我把“投毒次数”的分析留到了这一篇。此后,我才获知2018年发表在《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
-
保罗·格雷厄姆,撼动硅谷的人
The Disruptor In The Valley 作者:Christopher Steiner 原载2010年11月8日的《Forbes》杂志 Justin Kan和Emmett Shear的第一个创业项目Kiko,是一个在线日历。2006年,Google也推出了同样的产品,他们就知道自己的项目完了。于是,他们把Kiko拿到eBay上拍卖,卖出了25.8万美元。他们拿着这笔钱,不知道下一步做…...- 1
-
随水文存集中营六记(二)烽烟记时 | 因疫情滞留印度,我被关了三个月“集中营”
当车停在集中营的门口时,我一查地图发现这地方其实就在中央监狱的外面,确切地说是在通往监狱的主路边,距离监狱仅200米。监狱在地图上有地名标记,而这个集中营却没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 再从卫星地图上看,监狱和集中营长得并不一样:监狱的平面是一组车轮形设计的建筑群,每一条辐轴就是一个监区,车轮的中心可以监控整个监狱;而集中营则是一个长方形的场地,周围一圈牢房,中间是活动区域。 …...- 0
-
普利策奖得主黄功吾:越战摄影《火从天降》不会再有了
对于越战,美籍越南裔摄影师、普利策奖获得者黄功吾的新闻摄影作品《火从天降》(The Terror of War, 也常被称为Napalm Girl) 因纪录汽油弹喷烧后赤裸的越南女孩一直是难以忘却的,黄功吾因此作一举成名,他和他拍摄的战火中的女孩皆因这张照片扭转了生命轨迹。黄功吾去年已宣布退休结束其长达 51 年的摄影师生涯。不久前,黄功吾先生来到上海并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的专访,他详细回…...- 0
-
随水文存集中营六记(一)拘押记别 | 因疫情滞留印度,我被关了三个月“集中营”
当你们读到这篇纪实报告的时候,我已带着妻儿平安回到了中国。而这篇10万字的长文是我被关在印度集中营期间,在手机上写成的,并完成了两遍校对,因此才能够在获得自由的第一时间将这段经历分享给大家。 我知道各位听到“集中营”三个字的时候除了“卧槽”之外,心头会涌起许多疑问,希望各位能够先耐心把这篇纪实报告全部读完,保证你们的大部分疑问都能够在本文中得到解答。另外我也知道很多老读者在想什么,我可以先告诉大家…...- 0
-
你见过哪些「不明觉厉」的外国菜名?
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在《厨房中的哲学家》中写道: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无怪我们在旅行途中,最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就是寻找美食。然而寻找与发现的过程常常喜忧参半,都说旅行途中唯美食和美景不可辜负,美景诚不我欺,但奈何美食常负我心,有时是惊喜,有时却是惊吓。 外语菜单如天书,点餐如押宝。菜单图文并茂的话或许有些帮助,按图索骥即可,可以指着图片告诉服务员「This, …...- 0
-
随水文存集中营六记(三)狱居记闲 | 因疫情滞留印度,我被关了三个月“集中营”
初来乍到集中营的头几天,由于食宿安排未妥、日常用品缺乏,日子过得实在是谈不上愉悦。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的问题,我进来之后很快就搞清楚了这个集中营的来龙去脉,此地原本是英殖民时期修建的一个监狱,后来由于不够用了,在边上又兴建了一个更大的监狱,正是我之前在谷歌地图上看到的那个。我们在里头住的那正儿八经是过去的牢房,一想到自己住在一栋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内,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这种“坐牢”的新鲜感所带来…...- 0
-
随水文存集中营六记(四)逸闻记奇 | 因疫情滞留印度,我被关了三个月“集中营”
除了我之外,集中营里的所有人都在真正的监狱里蹲过。阿茂在被保释到集中营之前,一开始是被关在看守所,后来在监狱里关了7个月之久,跟我讲了很多看守所和监狱里的奇闻轶事,让我了解到了印度监狱系统里的黑色产业链。用阿茂的话来说,那就是“没钱连牢都坐不起”。在往下继续写之前我得要事先说明,关于监狱的部分轶闻我也是道听途说来的,不能保证绝对真实可靠,想要求证唯有自己去印度监狱里体验一下。 先从印度看守所说起好…...- 0
-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 0
-
145头鲸鱼集体搁浅,背后残忍真相让人心疼,无知的人类终将付出代价
大海不再是鱼类的家园,而是巨型的垃圾场。 搁浅的生命 搁浅,对于一头鲸来说,也许是最痛苦的死法。离了海,也就被剥夺了呼吸的权利,生命只剩下绝望的倒数。 11月24日,新西兰图尔斯特岛,145头领航鲸集体搁浅海滩,场面触目惊心,令人震恸。 当救援队员抵达时,其中的75头已经确认死亡,剩下的大部分也已经奄奄一息。 当地保育部门无奈表示:由于地点偏远、周边缺人手,活着的鲸情况还在不断恶化,根本无法救助,…...- 0
-
斯坦福监狱实验竟然是一场骗局?
最新披露指出,“狱警”的残忍其实是受引导而得出的。而实验当中最使人难忘的瞬间,也就是一位囚犯蜷缩着放声尖叫,其实是囚犯的表演。 斯坦福监狱实验也许是整个20世纪最有名也最受争议的心理学实验。 在这项研究中,大学生们被指派在模拟监狱里扮演“囚犯”或“狱警”。实验开始不久之后,“狱警”就开始虐待“囚犯”了,这意味着外部环境会催生邪恶。这项研究的作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结论中指出,如果…...- 1
-
随水文存集中营六记(五)羁鸟记情 | 因疫情滞留印度,我被关了三个月“集中营”
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随遇而安——开心地过一天是一天,不开心地过一天也是一天,那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开心心过呢? 即便被关进集中营,我也会将之视为一次际遇、一场修行,一个对印度司法体系进行深入调查的天赐良机。 可我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独行无忌的天涯浪子,虽然我自己身处龙潭虎穴亦不足为惧,然而家中的妻儿却让我放心不下。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担心自己,我只担心习惯了被我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老婆儿…...- 0
-
1896年《纽约时报》对李鸿章的专访
本文摘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编,三联书店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00页—342页。该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经历了蜕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 《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