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伤害了别人,该如何去修复一段关系?其实方法很简单。
当你伤害了别人,该如何去修复一段关系?其实方法很简单。 1.告诉他们你明白你是怎么伤害他们的,但不要一味地强调你自己的感受,你要关注他们的感受。 2.不要为自己辩护,克制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冲动,你要知道是你做错了。 3.让他们说出来吧。当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他们需要表达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说出来吧。 4.问问对方:下次我怎样做会更好?倾听对方希望你未来做什么。如果这是你有能力给予的,那就去做,信…- 29
- 0
-
你的快乐,从来不需要建立在你比别人强的基础之上
你的快乐,从来不需要建立在你比别人强的基础之上。 东亚人的一个典型思维模式,就是如果自己做一件事做得不怎么好,或者有人比自己强很多,就会很容易开始怀疑人生,很难再从这件事上获得充分的乐趣、甚至彻底丧失热情。 这个思维方式简单粗暴地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技不如人那不如原地放弃,作为来人间充数的垃圾我们不要自取其辱。进一步举例来说,就是“和大佬相比我等渣渣不配活着”,“看完太太写的文我觉得我…- 18
- 0
-
一场高中教室里的模拟实验,却失控将校园变成了极权社会
为了归纳及发现世界中的定理与现象,“实验”是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对于研究人类心理的心理学者来说,就必须将人类做为实验对象,虽然能为研究更往前推进,却也留下了许多争议及讨论,比如说之前介绍过的史丹佛监狱实验。 而其实在1967年的美国,也有一场发生在高中教室的课堂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道极权体制的恶魔诱惑。 The Third Wave 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的Cubberle…- 1
- 0
-
斯坦福监狱实验竟然是一场骗局?
最新披露指出,“狱警”的残忍其实是受引导而得出的。而实验当中最使人难忘的瞬间,也就是一位囚犯蜷缩着放声尖叫,其实是囚犯的表演。 斯坦福监狱实验也许是整个20世纪最有名也最受争议的心理学实验。 在这项研究中,大学生们被指派在模拟监狱里扮演“囚犯”或“狱警”。实验开始不久之后,“狱警”就开始虐待“囚犯”了,这意味着外部环境会催生邪恶。这项研究的作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结论中指出,如果…- 1
- 0
-
多国学者挑战“损失厌恶”概念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又称“损失规避”),指面对同等的损失和收益时,人们感到损失带来的痛苦会比收益带来的愉快更加强烈,因此更倾向于规避损失而不是争取收益。这个概念源自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于1979年发表的论著《展望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此后,它成为行为科学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投…- 1
- 0
-
有没有可能,安慰剂效应确实不是一个骗局?
新的研究发现了安慰剂效应的生化基础 —— 这可能会为西方医学打开一个潘多拉盒子。 荷兰莱顿市的 “办公项链”(Chain of Office)是一条宽大而多彩的礼仪项链,挂在市长亨利-伦费林克(Henri Lenferink)的肩上,为这座古老大学城的官方程序增添了一种威严的气息。不过,无论这条项链给伦费林克带来了多大的威严,当他欢迎一群研究人员来到他的城市时,他很快就予以了驳斥。“他对聚集在莱顿…- 0
- 0
-
“普通人” 的一个特点是承受不了任何不确定性
“普通人” 的一个特点是,承受不了任何不确定性,不见兔子不撒鹰,一定要确认等价交换才肯出力,最好是直奔主题并且日结(一个比喻)。一旦付出没有等价甚至超额回报,立刻就缩回去了。但甜美的果实与不确定性共生。 - 9
- 0
-
压力会通过皮肤泄露皮质醇传染给周围的人
众所周知,女人分泌的激素会通过传到空气中,影响房间里的另一个女人。如果长期呆一块儿的话,你和你的闺蜜,可能会在两三个月内保持大姨妈一致。 神经科学家Dr. Tara swart发现,你的压力分泌的皮质醇等应急激素,这些激素会通过汗液、皮肤等途径排放的空气中,周围人就会吸入这些应激激素,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也产生一定的反应,受到压力的影响。压力通过空气直接传给你的伴侣、孩子以及身边的同事朋友。所以,压…- 15
- 0
-
受助者恶意:对他人太好,不会有好下场
昨天听了一个心理学的说法,叫受助者恶意。 视频的标题就是《对他人太好,不会有好下场》。 一般人认为我们越是帮助一个人,对方肯定心里越是感激。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你越是过多的帮助一个人,对方在感激你的同时,在潜意识里,会激发一丝不易察觉的恨意,在将来会冷淡、嫌弃、甚至攻击你。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天生会追求优越感和平等,而在一个人欠下莫大的恩情后,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平等感不会被满足,被自己…- 12
- 0
-
建议大家培养自己「事情悬而未决的耐受度」
建议大家尽早培养自己「事情悬而未决的耐受度」。 我发现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好像经常会对在做的事情都着急想要一个结果,对于不确定性的事情而感到焦虑、懊恼。比如你闪过一个念头,就期盼下一秒能得到解决;或者刚有方案的初步设想,就渴望团队成员能立刻确认并付诸行动等等。 最近我看到一条评论,她是这样说的,她说:“要允许事情进入灰色地带,这是一种放任的能力,是一种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接受一切不受自己…- 10
- 0
-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错的?
自从学会了辩证看待问题,你就会发现所有人的立场和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从他自己的角度考虑的。换一句话就是所有人都是利己的,利己必然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只是程度不同。利己分为消极和积极,自私自利是消极的利己,互助共享是积极的利己。 共情能力强的人很早就会发现,比如我,经常面对一件事发现站在每个人的立场都能理解,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的,都会抓住对自己有利的地方,很会察言观色,能捕捉到很多细…- 11
- 0
-
白人咨询师没法理解东亚人的不安和恐惧
跟荷兰心理咨询师大概聊了五个月,越深聊越悲观,因为我意识到,她的观念世界里有太多底线,但那是我够不到的,所以她也无法理解我最深层次的不安和恐惧。 我们进行了很多探讨,发现很多消极念头的根源在于“如果我做得不够优秀,我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我犯了错误,那我就彻底失败了”这类潜意识。 她盯着我的眼睛严肃地说,所以当你意识到这个潜意识的荒诞之处后,现在,你能不能说出来“我作为一个人,我就是足够好的,这…- 19
- 0
-
人只要对自己诚实,就没人可以欺骗你
任何人间关系,只要能用到“逼”这个字,就是你亲自赋予了对方这份权利,包括父母。你对父母总是那么的不诚实,导致父母对你的内心并不十分了解,才会在某个阶段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理由逼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然后你依旧不说实话,认为这是孝顺,恶性循环。 如果你日常就表里如一,父母不至于跟你未来发生巨大的理念分歧。 我的父母并没有比别人家的开明多少,只是我从小就毫不遮掩的让他们看见我的真面目。我初中就让他们知…- 16
- 0